
-
在線咨詢
010-57169360
惡臭的定義
惡臭指凡是能刺激人的嗅覺器官, 普遍引起不愉快或厭惡、損害人體健康的氣味。
臭味之所以能被人感知是由于其具有高揮發性及親水和親脂性。惡臭物質的致臭原因主要是由于含有特征發臭基團。含發臭基團的氣體分子與嗅覺細胞作用, 經嗅覺神經向腦部神經傳遞信息,從而完成對氣味的鑒別。
瓦德麥克分類法依據氣味物質的結構及人對氣味物質的感覺特征將氣味物分為 9 類: 醚類、芳香類、花類或香脂類、琥珀類、韭菜或大蒜類、焦臭、山羊臭、不快臭、催吐臭。
除硫化氫和氨外, 惡臭物質大都為有機物。這些有機物具有沸點低、揮發性強的特征, 我們又稱其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簡稱VOCs (揮發性的有機化合物)。VOCs 指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機化合物按其結構可分為開鏈化合物 (或脂肪族化合物, 分子鏈是張開的)、脂環化合物 (分子鏈呈環狀)、芳香族化合物 (單、雙鍵交替連接的六碳原子環狀結構) 及雜環化合物 (環上原子除碳外, 還有其他原子參加構成) 等四大類。
惡臭氣體物的污染特征及危害
① 易揮發性 人通過嗅覺器官感覺到臭味物質的存在, 是由于氣味物分子或微粒運動到達嗅覺器官的結果。
② 易溶解性 一般氣味大的物質是溶于水和脂肪的。因此這樣的物質能夠滲透嗅覺器官絨毛周圍的水性黏液, 然后穿過多脂的絨毛本身而產生嗅覺作用。
③ 吸收紅外線能力強 有氣味的物質能強烈地吸收紅外線。氣味物質對紅外線的吸收波段可以決定它的氣味。其原理與物質對可見光譜的吸收波段決定該物質的顏色類似, 物質對某波段光的吸收是由于物質分子振動與光振動之間相互干擾的結果, 氣味物質對某紅外線波段的吸收, 也說明了該物質具有相同頻率分子內部振動。但是, 還沒有充分理由說明為什么氣味物質對紅外線吸收波段的吸收比對紫外光和可見光吸收波段的吸收更為明顯。石蠟油及二硫化碳例外, 它們有氣味, 但對紅外線基本不吸收。
④ 丁鐸爾 (Tyndoll) 效應 氣味物質, 例如丁香酚 (C 10 H 12 O 2 )、黃樟腦 (C 10 H 10 O 2 ) 等, 當測定它們在甘油、石蠟油或水中的溶解度時, 發現在曝光以后, 顯示出丁鐸爾效應, 也就是當一束紫外光通過溶液時, 由于被溶質微粒散射, 呈現出乳白色。
⑤ 拉曼 ( Raman) 效應 當一單色光 (例如從汞蒸氣燈發出的綠色光) 被一種純物質散射時, 散射光的波長總是大于或小于原來單色光的波長, 這種效應稱拉曼 ( Raman) 效應, 其波長變化的量稱為拉曼位移。拉曼位移是物質分子振動的一種度量。而人們通常認為物質的氣味取決于分子內部的振動。故拉曼位移與氣味間應存在某種關系。比較甲基硫醇、乙基硫醇、丙基硫醇及戊基硫醇的光譜, 可以發現它們都有 2567~2580cm- 1的拉曼位移, 它們都有類似的強烈臭味。其他不具有該數值拉曼位移的物質, 沒有硫醇的特殊臭味。